仪表板

汽车智能座舱行业研究自主品牌崛起,国内T

发布时间:2023/10/20 14:33:39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贺朝晖)

1智能座舱:先于智能驾驶实现大规模落地

电动化带来弯道超车机遇,发展已初见成效。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新四化”发展阶段,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根据MarkLines数据,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达到.38万辆,同比增长.59%,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的51.88%;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6万辆,销量水平已经超过年全年,我国在汽车电动化进程中已走在世界前列,有望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对欧美及日韩传统车企的弯道超车。智能化进程开启,汽车智能座舱领跑。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是我国发展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选择。我们认为:受限于法律法规颁布和基建的滞后,智能驾驶将在未来3-5年处于L3及以下级别的渗透阶段,而智能座舱实现难度低、落地后效果明显、可为完全自动驾驶阶段的“智能移动空间”奠定基础,因此将会领先智能驾驶率先实现全面商用落地。

1.1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

汽车座舱发展至智能化阶段。自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诞生以后,汽车座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机械化、电子化和智能化阶段:

机械化阶段(20世纪20-90年代)

年雪佛兰生产了第一辆搭载收音器的汽车,汽车座舱逐步配置机械式的仪表盘以及简单的音频设备,座舱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包括发动机转速、车速、油量、水温等在内的基本信息,座舱内以按键和旋钮操作为主,座舱可实现的功能相对简单。

电子化阶段(-)

机械式仪表仍然存在,但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部分车型开始配置液晶中控、液晶仪表盘和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电子产品,座舱增加了车载导航、蓝牙和音频/视频播放等功能,整个座舱为驾驶员提供的信息相较机械化阶段更丰富。

智能化阶段(-至今)

座舱显示:大尺寸液晶中控大规模替代小尺寸的液晶中控,液晶仪表盘替代机械仪表盘,显示在座舱内的重要性得到提升;部分车型还配置了副驾驶和后舱的娱乐屏;在显示屏的布局上,出现二联屏和三联屏等一体化方案。新座舱产品或功能:部分车型出现HUD(抬头显示,HeadupDisplay)、流媒体后视镜、智能音响系统、智能座椅和氛围灯等新座舱产品以及DMS(驾驶员监控系统,DriverMonitorSystem)和OMS(乘客监控系统,OccupancyMonitoringSystem)等新座舱功能。丰富的人机交互:逐步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配合相关硬件使座舱内可以实现多模态交互,人机交互从以往单一的触控拓展至语音交互、手势交互、生物识别交互等。

架构升级与集中控制: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处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发展阶段,软硬件解耦成为趋势,座舱的软件不再基于某一硬件开发,软件具备比以往更好的可移植性、可迭代性与可拓展性,汽车通过硬件预埋减少硬件的更换,借助OTA(空中下载技术,Over-the-AirTechnology)实现软件更新。传统座舱各单品通过单独ECU控制;智能座舱出现“一芯多屏”趋势,即通过一颗芯片或一个域控制器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实现座舱内部件的集中控制,缩短通信时间。未来:汽车智能化时代,用户对汽车的理解逐步从传统的出行工具转换为家庭(第一空间)和公司(第二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希望汽车座舱内的安全性、娱乐性与舒适性相比以往能够进一步提升;主机厂致力于通过车载软硬件、车载网联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将座舱打造成具有主动发现用户需求并提供场景化服务的空间,同时希望座舱配合自动驾驶技术,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1.2哪些因素驱动智能座舱率先落地?

为什么智能座舱会率先全面实现商业化落地?下面我们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供给端

高级别智能驾驶落地暂缓。汽车产业形成了“电动汽车是实现智能化的最佳载体”的共识,除了围绕三电技术持续对汽车进行升级外,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也引领了国内智能驾驶发展浪潮。蔚小理、上汽、广汽和长安等自主品牌均已经推出了具备L2或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量产车型,但受限于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与基建的滞后,即便车企已经拥有开发具备L3级智能驾驶功能汽车的能力,也只能停留在L2—L3的辅助驾驶阶段。主机厂聚焦智能座舱展开差异化竞争。智能座舱内涉及到的车载信息娱乐(由中控发展而来)系统和座舱域控制器等所需满足的ISO车规功能安全等级比智能驾驶所涉及的驾驶域和底盘域低、相关产品或功能落地不受燃油车或新能源车限制、落地后更容易被驾驶员或乘客所感知,因此成为现阶段新的差异化竞争点之一,例如搭载智能语音、手势识别、HUD和AR入口等功能配置已经成为各大主机厂的宣传卖点。

硬件预埋,OTA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演进,软硬件解耦成为必然趋势,由于硬件的替换周期更长,因此主机厂趋向于先做好座舱硬件(尤其是高性能SoC座舱芯片)的预埋,后续通过OTA升级软件逐步发挥硬件的性能。通过OTA实现车载软件升级使得座舱软件的价值提升,根据麦肯锡数据,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为亿美元,预计到年有望达到亿美元,-年CAGR为9.15%。

座舱是新的流量入口。经过智能手机黄金十年的培育,用户对于在座舱内体验更多娱乐功能的需求提升,驾驶员与乘客都希望能够在座舱内使用更多的应用软件,例如音乐、电影、地图和游戏等相关应用。座舱将使汽车成为下一个积攒用户数据的终端,打开流量变现的窗口,主机厂可以通过软件服务产生持续性的收费。具备应用软件服务能力的车企将会率先受益,例如蔚小理等新势力;自主品牌因具备出色的整合能力以及较充裕的资金也会尽快提升软件服务能力,丰富自身盈利模式。

需求端

智能座舱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关键要素。根据IHSMarkit数据,年座舱科技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考虑的第二大因素,相较汽车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年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会考虑座舱科技的人数占比更高,达到26.7%(调研的配置包括HUD、语音交互/VPA、人脸识别、手势控制、体征监测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电动化进程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的支付意愿更高,从需求端推动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用户对座舱舒适性与娱乐性需求提升。电动车通过电池加电机的组合可以提供比燃油车更快的启动速度与百公里加速,缩小了同级别不同配置车型的性能差距,消费者逐步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2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