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表板 >> 仪表板资源 >> 智氪丨汽配界的资本行家均胜电子差点把自己
作者
范亮
编辑
黄绎达
年9月中旬,大众、通用等几家大型车企突然宣布了大规模的汽车召回计划。
其中,大众和通用的汽车召回数量分别达到万和.58万辆,刷新了我国单月汽车召回数量的历史记录。
这次汽车召回的罪魁祸首,源于当年轰动一时的高田安全气囊事件。年2月,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日本高田,在美国联邦法院正式认罪,承认其隐匿了安全气囊存在的致命隐患缺陷。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高田的安全气囊缺陷已造成了多名驾驶员的死亡。
面对巨额的诉讼赔偿,高田的股价从高位暴跌99%后,于年6月宣布破产。
不过,在安全气囊栽了致命跟头的高田,依然具有深厚的生产和技术底蕴,并在全球拥有超过5万名的员工以及百亿的资产。
因此,破产后的高田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被一位“中国买家”收入囊中。
同年,国内最大的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均胜电子,宣布以15.88亿美元的对价,收购高田除PSAN业务(隐瞒安全隐患的业务)以外的所有资产包。
在这次收购中,均胜电子还剔除了高田资产包中的债权与债务,以此成功隔离高田原有的诉讼和债务风险,为我国的并购史贡献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收购高田以前,均胜电子已经是资本市场的并购狂。年,均胜才刚刚完成对包括世界第四大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KSS(百利得)在内的多起收购。
在均胜电子沉浸在“买买买”的狂欢中时,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从年到现在,均胜电子的市值一直徘徊在-00亿元左右。年,尽管汽车零部件板块的表现的还算稳健,均胜电子的下跌幅度却接近0%。
那么,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的均胜电子,为何不受资本市场待见呢?
专收“不良资产”的并购狂均胜对并购的热衷,在财务数据方面体现得非常直接。
-年间,均胜电子累计进行了9次并购,合计支付对价超亿元。在并购的魔力下,公司的收入从年的11.25亿元增长至年的.81亿元,员工人数更是从年的一千余人急速膨胀至年的近6万人,成为了汽车供应链中的庞然大物。
其中,有四起对均胜电子而言十分重要的并购,分别是年收购德国普瑞,年收购德国TS和美国KSS,以及年收购高田。而这几场并购均具有相似的特征:被收购方的资产负债率均极高。
年,已经在车窗洗涤系统、车载娱乐系统等汽车功能件领域小有成就的均胜电子,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同年,均胜电子的母公司均胜集团以约1.79亿欧元的价格完成了对德国普瑞的收购,并在次年将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体内。
德国普瑞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德国普瑞的资产负债率连续多年超80%,无奈之下,资金紧张的普瑞只好卖身均胜。
从具体业务来看,普瑞主要生产包括空调控制系统、中控仪表盘、传感器、电控单元、工业自动化在内的五类产品,客户涵盖宝马、奔驰等全球前十大汽车公司。这次收购对均胜而言也十分重要,公司通过对德国普瑞的收购,成功从汽车功能件领域切入到了汽车电子领域。
年,世界第四大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KSS百利得,在被私募基金几经易手的背景下谋求出售,当时KSS的最大股东为中国的方源资本,而总裁罗冠宏亦是华人。均胜电子的创始人王剑峰在创业之前,曾在世界第三大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TRW有过高管工作经验。
KSS的背景和资产无疑令均胜电子眼前一亮。
于是,均胜在当年迅速抛出82亿的定增大单,并结合并购贷款和自有资金,最终以9.2亿美元的价格将资产负债率超90%的KSS收入麾下。
通过对KSS的收购,均胜电子顺利切入汽车安全系统领域,开始生产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产品,同时也获得了KSS刚研制不久的与无人驾驶辅助系统(ADAS)相关的专利。然而,这场收购为均胜电子留下了沉重的商誉包袱。
同年,借助定增后剩余的资金,均胜电子又以1.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车载信息系统(导航、车联网、中控系统等)生产商TS道恩,后更名均联智行。
年,均胜电子通过借款,以及引入先进产业基金作为战投的形式,以15.88亿美元的价格将高田的资产包成功收购,股权也划转至子公司KSS名下。随后,KSS也被划转至子公司均胜安全名下。
至此,均胜电子的业务版图也已经基本定型,即围绕德国普瑞和均联智行为主的汽车电子事业部、围绕均胜安全(包含KSS和高田)为主的汽车安全系统事业部,以及公司赖以起家的在年被出售的内饰零部件事业部。
细分业务方面,汽车电子事业部主要包括智能座舱、电源管理、智能驾驶三大业务条线;汽车安全系统事业部则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为主的被动安全产品线,以及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为主的主动安全产品线。
不难看出,均胜电子在经历多起并购后,细分业务条线已经变得非常庞大而复杂,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地,这无疑加大了资本市场对均胜电子整合能力的担忧。
均胜电子产品线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天风证券、6氪整理
资产整合并不顺利,陷入困境在年报中,均胜电子对并购KSS和高田后的整合信心十足。当年的营收结构中,汽车安全系统业务的营业收入为.8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76%,毛利占比达到70%。这意味着,只要稳住汽车安全系统业务,均胜电子就能逐渐将KSS和高田成功消化。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打断了均胜电子的整合节奏。
年,均胜的汽车电子业务实现营收.5亿元,同比仅增长0.85%,而汽车安全系统业务的营收更是暴跌近0%,毛利率也从以前的15%+下降至11.24%。
营收和毛利率双双下滑,随之而来的就是巨额亏损。根据财报披露,均胜电子旗下汽车安全系统事业部(子公司均胜安全)在年的亏损金额超10亿元。
情急之下,为了美化报表,均胜电子将赖以起家的内饰等汽车零部件业务(子公司均胜群英)51%的股权出售给了A股上市公司香山股份,并获得了18亿元的投资收益。
最终,受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营收大幅下滑、子公司均胜群英业务出表的影响,均胜电子年的营业收入下滑约22.8%;而归功于处置资产,均胜电子则成功避免了亏损,归母净利润仅下降4.45%。
均胜电子营收结构变化资料来源:Wind、6氪整理
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回暖的背景下,均胜电子的汽车电子业务表现还算不错,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4%。但汽车安全系统板块的营收继续下滑2.49%,毛利率又从11.24%跌至8.49%,亏损也进一步扩大。
这时候,均胜电子当年收购KSS所产生的60多亿元的商誉泡泡终于绷不住了。
KSS在出售时的财务状况已经比较糟糕,尽管KSS的总资产在年高达81.98亿元,但资产负债率却达到91%,公司账面净资产仅7.72亿元。在此次收购,均胜电子为KSS多付了超出净资产10倍的溢价,并在账面确认了6亿元的巨额商誉。
当KSS的业绩因业绩下滑不达预期时,估值模型就需要重新修改。最终,均胜电子为此确认了20亿元的商誉减值,叠加公司业务本身产生的亏损,均胜电子在年的归母净利润巨亏7.87亿元。
均胜电子利润率变动情况资料来源:Wind、6氪整理
然而,亏损并不是最致命的。
从均胜电子的并购风格我们知道,均胜喜欢收购处于困境中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具有很高的资产负债率,且债台高筑。
当高负债的企业被并入均胜体系内时,均胜电子的资产负债率也无疑被大幅拉高。另一方面,尽管均胜在收购高田时,只接收了高田不含负债的资产,但其收购高田的资金却来源于借款。
因此,在并购的狂欢过后,均胜电子已面临着非常大的偿债压力,而被收购资产的大幅亏损,无疑会将均胜电子拉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年,均胜电子已经多次引入战投以缓解资金压力,但是债务依然高企。
截止年底,均胜电子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7%,其中,有息债务包括14.99亿长期借款、5亿债券、以及超50亿一年内到期的借款,合计金额近亿元。然而,公司的账面现金和存货合计金额才只有亿元。
另外,为了给均胜电子的借款提供担保,控股股东均胜集团将其持有占总股本超20%的股权进行了质押,这无疑又增加了市场对均胜电子股价稳定性的担忧。
因此,尽管均胜在全球拥有数万名员工,尽管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但是因为上述信用风险、控制权风险的压制,公司的市值一直徘徊不前。
竞争对手的市值是均胜倍在A股,还有一家与均胜汽车电子业务高度重合的上市公司德赛西威,年德赛西威的营业收入为95.69亿元,体量略低于均胜电子的.15亿元,然而,该公司目前的市值却已达到亿元,年至今涨幅超%,巅峰时期市值过千亿。
从德赛西威近几年的表现不难看出,汽车电子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而域控制器无疑又是其中的核心产品。
域控制器虽然听起来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但实际上理解起来并不难。
简单来说,我们知道,一辆汽车为了实现倒车感应、温度感应、车速感应等一系列功能时,往往需要安装相应的传感器,为了有效实现这些传感器的功能,往往还需要按1比1的比例,为传感器配置一块对应的控制芯片。
然而,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车身需要安装的传感器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时,如果还像从前1比1的比例为传感器配置控制芯片,不仅会大幅增加汽车成本,也会为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协同带来困难。因此,为了减少芯片用量,提高各传感器之间的协同效率,域控制器就此诞生。
博世将汽车划分为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和车身域五块区域,如果每一块区域中的传感器均由同一块控制芯片实施控制,那么,这块控制芯片以及其配套的PCB等电子元器件,就名为域控制器。其中,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所覆盖的传感器数量更多,也更复杂,因此难度也更高。
由于域控制器属于完全增量的产品,根据兴业证券测算,预计/年我国域控制器市场空间为/0亿元。而从市场参与者来看,由于域控制器上游涉及芯片的研发设计,本身涉及配套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门槛较高,因此参与者并不多。
各类域控制器价格资料来源:东北证券,6氪整理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除上游芯片企业外,能够生产域控制器的上市企业,主要包括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经纬恒润、科博达等几家公司,其中又以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两家企业规模最大。
那么,为什么德赛西威的市值会远高于均胜电子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
一是德赛西威没有历史包袱,财务状况更健康。
截止年底,德赛西威的资产负债率仅46.64%,账面固定资产仅12亿元,也没有高额商誉,财务风险非常低。另外,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德赛西威汽车电子产品的盈利能力更强,年德赛西威的毛利率为24.6%,而均胜电子汽车电子业务的毛利率为18.99%。
德赛西威毛利率更高的原因也并不难理解,根据均胜电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192.html